漫泼胭脂懒求艳,自持本色赋线魂,是与世无争的态度;弄彩丝不求浮华,施丹青只图清心,亦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心态。安静而执着于丹青线象,是一生最大的享受! ——苗炜
苗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在1980年考入开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之前,早在儿时就已经随外婆、街坊习绣,染指刺绣已有五十一年,专门从事汴绣事业的研究、设计及制作也达三十五年了,能画善绣,作品如本人一般,精致细腻、古朴典雅。
刺绣,绣心养性亦修身,年近六十的苗炜,身着自小就最爱的旗袍,以岁月沉淀的魅力,将旗袍穿出文艺婉约的味道。尽管端庄中带着浓郁的东方古典韵味,却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少女般的浪漫情怀!这是内心纯净的自然流溢。
漫泼胭脂懒求艳,自持本色赋线魂
在苗炜身上,我们感触最多的就是——生活原来也可以慢得如此有情调!刺绣、画画、写歌、作词……这些对我们而言各种高大上文艺范儿的事情,却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也不过如此吧!这应该也是开封这个八朝古都所集蕴的文化精神在她身上的一些潜移默化。
苗炜的作品之能够吸引众多人的眼睛,与她的这些才艺是离不开的。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幅作品的诞生,里面都揉进了作者太多太多的修养元素。单从绣作来说,从绣制一幅作品前的设计或选稿,然后进行线描上绷,接着配线、定针法,到进行绣作,画稿和绣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结合绘画修养来把握绣作的艺术品质则尤为重要。能同时掌握两者的人着实不多,苗炜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她自小就把绘画绣花这两样最喜爱的事情从不懈怠的认真而为所致。
汴绣,亦称“宋绣”。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早在北宋时期汴京刺绣就已经发展到鼎盛。崇宁四年(1105年)宫廷专门设有“文绣院”专司绣事,同时也是一个刺绣的专科学校。北宋崇文的大气候使得文人书画盛行,名家名作至今亦是经典,众多大家闺秀亦以文人画为粉本而从绣事,刺绣技艺更是达到成熟。因此亦称“宫廷绣”和“闺阁绣”。
现代汴绣既继承和发扬了宋时汴绣的风格特点,又力图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具有丰富内涵和典雅风范。具有实用品的宫廷气质,和艺术欣赏品的文人闺阁风韵。
对苗炜而言,刺绣并非是对原稿的一味描摹,而是用针线对画作进行的再创作,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既保持了中国画平面造型的特点,又运用刺绣独特的语言适当还原一些物体的质感,赋予画作另种艺术气质。她所绣的汴绣,注重捕捉天然的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所呈现的质朴色象,呈现沉稳、厚朴的气质,这是在汴绣的传统基础之上的针线语境的纯粹性升华。因为懂得绘画,了解纯天然颜料的特性,懂得画作中所呈现色象一系列施染的步骤,在绣的时候,会巧妙利用绣线的颜色,符合画理的布施丝线的层次和顺序以呈现出理想的效果。
所以才说,苗炜是以绣线为丹青的行家,她的作品中过于文人化的气质,是因为遵照工笔重彩设色的特点,强调色彩的平面单纯性,不盲目追求立体,不刻意套色,因此很好地还原了矿物颜料中沉稳、平和、均匀的色彩感。结合针线的语言特点,让作品呈现沉稳而不失清新、厚重且不失静和的舒服视觉,让人耳目一新。如苗炜所说的,如果一幅刺绣作品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具有了创新的意义。因为它跳脱了人们惯常的审美疲劳,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而心性的修为则是赋予作品文化气质更为重要的元素。
弄彩丝不求浮华,施丹青只图清心
热爱文学的她自小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画作绣作大多怀有浪漫的文学气息,“淡雅也富贵,浅馥亦天香”(题牡丹);“苏幕遮·凄美赋——高秋寒,娇艳退,低垂霓裳,犹如酒酣醉。几曾奢华盈月满,时迁无痕,但留清香驻。无弃嫌,妙丹青,拮来珍赏,弄彩赋情趣。清远闲放自静寂,安然舒服,终成凄美赋。”(题深秋月季);“清平乐·中秋——中秋再度,丝随心漫步。针尖上圆缺无数,总与沉宁同路。莺歌燕舞大千,安守清远一处。细听线象絮语,呢喃清吟低诉。”字里行间,无一不表露出她清远闲放的沉静心态及个性修养。
苗炜注重个人的修养,她将绘画绣花乃至做人都归结在“线象”二字之中,她的线象理念充分诠释了她的做人做事标准:“画线、绣线、直线、曲线,理之左右;绣象、画象、具象、抽象,心所审视。弄线理,表心象;线求精,心求清。理线象,通世事,道之仁,事之诚。”
苗炜注重写生,她会经常进行线描写生,以至于她在看身边的每个物体时,都在不自觉的用眼光用心在做虚拟速写。她说:“我特别享受写生的过程,面对真实的自然,会有一种被洗涤的感觉,心很静,很愉悦。很多创作的灵感都来自自然真实的启迪”。
笔者认为,她真真做到了以线象为人生,以情感为丝线,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了创作,用自己的才艺将作品和生活赋予了灵动的生气。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除了这些安静秀雅的绣作、清远闲放的诗句以外,苗炜还会给自己的刺绣生活眷写歌词。谈到这些,苗老师很开心地给我们欣赏了由她作词由其干女儿作曲的歌曲《花开的声音》:“针尖漫步在丝缎的经纬,绣线细数着花瓣的脉筋,呼吸循着花开而顺畅,气韵顺着指尖在流淌……安安静静听花开的声音,点点滴滴听花开的声音……犹如触灵的梵音,听花开的声音……”这一段段文艺的辞藻,配合优美的曲调,安静的诉说了苗炜对刺绣生活的喜爱与享受,表达了她的个性修养与生活态度。
正如她的歌词中所说的——“万缕循着清宁而漫步,千丝顺着无争而游走”,苗炜的绘画与刺绣中没有功利心,仅仅是喜欢了、爱上了、研究了、创作了,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安安静静的玩了,就尽可能玩的好些。她对自己的成绩从没有过满足,总在自己挑剔自己,因此从创作至今,苗炜并没有出过任何的作品集。她认为,自己做的总是不够好,作品集应该出在更晚的时候。人人都说创作其实是画心的过程,我想,这大概也是她的作品总是安静厚朴的原因了。
安静而执着于丹青线象
即使是淡泊雅致的文艺女,对于创作和创新,苗炜依然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坚持。她认为,所有当代的艺术都不应该脱离传统的元素。“关注当代艺术好多年了,渐渐学会了去区别哪些是真正的当代艺术,而哪些又是哗众取宠之作。”她说:“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精华,比如好的线条、笔墨,揉进当代的创作理念,让作品有所说,让人们有所悟,便是好的当代艺术作品,而那些脱离了传统绘画元素所谓的当代艺术,表现的再花哨,也是立不住的。因此,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廖军教授的话说:“运用传统元素演绎当代之风采”尤为重要。”
对于现代刺绣而言,在传统中最不可抛弃的就是地方特色。她认为,各地域绣种的发展和创新,必然跟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气息相关,这是一个绣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所在,无法复制,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绣种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些特色可以体现在作品的方方面面,题材也好、技法也罢、色彩亦可,总之一定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牢记着唐克美专家的谆谆教导:“要绣出自己的味儿来”!苗炜认为:“同行间的交流应该是认真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特色,并认真的去规避这些特色,而不是去盲目的追随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持和发展各绣种的特色,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自己的‘味儿’来。”
苗炜没有为中国刺绣事业献身的豪言壮语,只有一颗能够沉下来的平常心,只有安静平和的认真做事的态度,还有一分钟都不愿浪费的对绘画刺绣的勤奋与痴迷,每天十二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她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里面。对于时间,她总在说:“要做的主题创作太多,这辈子的时间是不够用了,所以一分钟也不想浪费。”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年近六十岁的苗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联考,考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成为中国第一次招生的刺绣方向的艺术硕士研究生,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级所有研究生里面年龄最大的新生。目前她已经带着绣绷到京上学,课余之时,她仍然沉浸在刺绣的乐趣之中。相信通过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苗炜会在她一生钟爱的事情中玩的更为精彩。
苗炜说:"汴绣发展到今天,所有进步都是在老一辈汴绣人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取得的。" 前阵子她和两位优秀的汴绣人韩玉琴、魏然,一起对在五十年代曾经参与汴绣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绣作的十几位汴绣老人进行了采访,九十七岁的罗瑞君老师、八十多岁的杜秀芬老师、王素花老师、边艳琴老师、范秀梅老师、何玉梅老师、汪振芬老师、马爱琴老师,以及第一任的汴绣厂厂长何秀花老师,等等等等,这些汴绣老艺人所流露出的汴绣情结深深触动了她们。具有汴绣里程碑的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绣制,作为建国十周年庆典的献礼,送到了中央办公厅。王素花老师代表所有参加绣作的汴绣姐妹们,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为汴绣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更多的老汴绣人在为此倾注了全部热情之后始终低调无争的在汴绣创作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一生。苗炜深深的为这些品质所感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她做人做事的真诚信念,更加坚定了作为一个普通的汴绣人应该坚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苗炜说:“自己的进步与刺绣师傅杜秀芬老师和绘画老师王少卿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从杜老师身上不仅仅学到的是刺绣技艺,更多的是学到了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心态。王少卿老师教会我走大圈不走小圈的事业目标,以及勤奋的创作精神。今后我也会和他们一样认真带好自己的徒弟,为汴绣的传承做好自己该尽的责任。同时,也很高兴有一批汴绣人和我一样痴迷,她们都在执着的为汴绣的发展勤奋努力着。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众多汴绣人的力量才能更快的推动汴绣的发展,很欣喜的可以预知汴绣的将来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