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都有个“学院派”的说法。 寿山石雕也不例外。但寿山石雕中的“学院派”却是个比较特殊的名词,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混乱,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
--> “学院派”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带有负面的色彩,甚至与“守旧派”的含义差不多。因为“学院”是官办的机构,“学院派”所代表的艺术观和美学趣味,是遵循官方的需要而确定的,所以通常成为“创新”的对立面。西方绘画从浪漫主义开始,几乎一切想要革新的流派或艺术家,都跟“学院派”进行过斗争。然而,寿山石雕的“学院派”恰恰相反,非但不守旧,反而是创新的象征。寿山石雕作为一门地域性的民间艺术,虽说历史上出现过“东门派”与“西门派”,但所谓的东门灵秀、西门浑朴,都还仅仅是风格取向上的差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林飞、刘爱珠等一批美术院校毕业生加入到寿山石雕的队伍中来,他们运用自身的美术基础和审美理念,推出一系列与老艺人截然不同的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到了90年代,随着寿山石行业的发展,美术院校毕业的新生力量不断涌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寿山石雕开始形成多种路向、多种发展可能性并存的局面。 实际上,“学院派”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从学院毕业,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创新、求变的创作理念。一位雕刻师的作品如果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即便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院校教育,似乎也可以归入“学院派”。 “学院派”的最大特点是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给寿山石雕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从题材、表现形式的创新到材料的发现和挖掘,都具有“开疆辟土”的意义。例如林飞的“裸女”,已经从一种大胆的突破,逐渐沉淀为新的经典题材。何马把传统的寿山石雕的“取巧”技法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在利用巧色和纹理之外,提出了利用质地取巧和利用结构取巧。例如,对于一块寿山石来说,一条色“根”就是一道瑕疵,从未有人注意到“根”的内在结构是一个有色彩的截面。在作品《一叶知秋》中,何马就以一条红“根”雕成一片脉络清晰的红叶,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此外,黄丽娟的人物雕刻充分利用“次”石、粗石的色彩肌理,令其艺术价值凸显,郑世斌的获奖作品《严子陵垂钓》则直接带动了对花坑石的雕刻和收藏热潮。当然,伴随“学院派”的不光是喝采,也有不少争议的声音。一些年轻的“学院派”雕刻者不顾寿山石材料本身的特点和语言,刻意追求抽象前卫风格,乃至以怪诞为尚,这种风气与传统工艺的依材施技、浑成天然的精神相背,不仅浪费了石头的美质,也缺乏持久的美感。一位收藏家对此的评论是——“谁会花一大笔钱买件东西放在家里吓自己!”,话虽朴拙直白,却也不无道理。在艺术领域,任何创新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但一种创新要想站得住脚,必须有其合理性,不能与传统脱节。为时代而时代,往往最终为时代所淘汰。关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们的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妨引用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序》里的一句话——“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由于不受原材料优劣的限制,现代派作品往往很大件,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作品只是将寿山石作为一个载体,已经远离了寿山石艺术品的本源价值。 艺术创新必须是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寿山石雕刻艺术长久以来面对的一个课题。谁也不会否认寿山石艺术承传性的重要,我们是踩着一串长长的前人的脚印走到今天的,这串脚印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但每个时代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在前人高大的身影之后,也都力争树立起自己的形象,留下自己的贡献和创造。这种勇于超越的理想和气质,是寿山石艺术界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工艺创新,不是很难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古人面前显得难度很高的工艺问题,在今天很容易就会得到解决。难在文化创新。文化是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灵魂,如何赋予当代寿山石艺术品以新的灵魂?在这几年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我们不妨引以玉器雕刻的玉牌创作为例。自明代玉牌以特有的形制作为佩饰出现以后,此后广泛制作,风格类型多种多样,这其中以子冈牌最为人追捧,引出坊间纷纷仿效,同代后代均有赝品的情形。子冈牌的魅力,不光在于用料精良,风格精美典雅,刀法硬朗挺括,还在于一代治玉大师陆子冈把当时的文人画风、书法意趣引入玉雕,在方寸之间汇集诗、书、画、刻四艺为一体,其可贵之处正在于艺术创新。 我们如此看重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文化创新,是基于一种现实隐忧。当前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寿山石雕刻艺术本应表现的优秀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精神底蕴,在众多流通于市场的作品中愈来愈淡薄。 谈到艺术创作的创新,我们必须注意到,艺术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例如林卿清的薄意,正是在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的成就,自然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周宝庭的古兽也是在古拙浑朴的外形下蕴藏着气定神闲、超然物外的精神底蕴。寿山石雕刻应走上艺术之路,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全新的题材,全新的表现方法,全新的艺术境界,这是创新;传统的题材,传统的表现方法,创造出富有新意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效果,所谓“旧瓶装新酒”,也是创新。 中国“国石”寿山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河流的一条脉络,不同历史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精神符号和社会文化信息,这是寿山石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核心原因,而现在大量充斥于市场的寿山石艺术作品,文化承载功能萎缩降低,装饰化、赏玩化的功能却膨胀递增,普通消费者对寿山石艺术品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薄层面,比如最为热衷最被追捧的便是驱邪降福和具有投资升值潜力的功能,这种现象,不光遮蔽了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灵魂,还对社会心理注入了一种无稽的庸俗口彩化导向,一棵白菜就是“百财”,猴子身上刻一只蜜蜂就是“封侯”,诸如此类,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寿山石文化消解为庸俗功利化符咒和牟利的工具。缺乏文化创新意识,应该引起艺术界有识之士的足够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厚瑰丽的国学资源,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也构成了一个巨大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艺术家如果能建立起一种自觉意识,从其中汲取营养,提取素材,开拓眼界,获得灵感,那么,中国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文化价值张力和文化生命活力,将会大大得以强化。只有艺术风格、艺术个性的多样化,才能保持和促进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